精准诊疗已上升为国家战略,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多远?| 2021健康界峰会
2021-05-26 10:16:42来源:壹点网
在生物信息采集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、生命科学学科高速发展下,精准医疗的大潮正在全球范围席卷。
由于人类疾病的复杂、多样性,精准诊疗必须基于海量数据和多参数的表征,完善精准评估和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肿瘤防治的重要任务。
此背景下,在2021年健康界峰会高质量分论坛上,与会嘉宾围绕着精准医疗推动肿瘤防治高质量发展议题,共研未来医疗新趋势。本次学术会议由泛生子基因特别支持。
癌症防治形势严峻,如何构建肿瘤防治整合体系?
左上: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程向东;右上: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 鲍军;左下 :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崔书中;右下: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赵岩
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,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能力、诊断能力有明显提升。但是,根据2020年最新数据,中国癌症患者457万人,位居全球第一。
同时,中国癌症的发病趋势与死亡率正在缓慢上升,男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34.8%,女性为56.8%。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公共议题。
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晓东分享的主题是“构建肿瘤防治整合体系,实现早防早检早治”。他表示,攻克肿瘤,最理想的当然是改造生活环境、生活方式等,让肿瘤发病率下降。如果暂时不能根治的话,希望通过二级预防,实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我国构建了癌症的三级预防体系,第一级是树立健康意识,减少或消除各类致癌因素对人体产生的致癌作用;第二级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,包括定期体检等;第三级是治疗癌症时,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,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。
在此过程中,二级预防是最为有效也是最通行的手段。浙江省计划在2025年将癌症早期诊断率提升至60%,2030年增长到65%。
为提升癌症肿瘤的早筛率,浙江省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肿瘤防治网络,并以危险因素控制、防治能力提升、信息化建设、诊疗规范化等八大行动进行谋划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综合防治管控体系。
对于早筛的重要性,在圆桌讨论环节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张澍田表示,综合医院也需要重视肿瘤的早期筛查。
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指出,根据肿瘤流行病学研究,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烟草与饮酒、慢性感染、职业病等问题。
对于二级预防体系,崔书中指出,美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疗体系,但我国在政策支持、仪器设备、居民意识、医保覆盖等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。
由此,我国在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中也强调癌症的早期诊断、诊治、科学防治等,要将疾病治疗转向疾病健康管理。
“我们要坚定信心,第一,全民的健康意识在提高;第二,政策的指引和引导力度在加强;第三,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正不断发展。如果我们拿出疫情防控的力度进行肿瘤防控,未来癌症早筛率一定会上升。”崔书中说道。
癌症精准治疗的“热”与“冷”
左:山东省立医院院长 赵家军;右:泛生子基因副总裁 滕琳
展望未来,以往肿瘤治疗主要强调早筛和规范治疗,而精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,精准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很多新的技术、方法和理念。
“肿瘤防治作为系统工程,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。”泛生子基因副总裁滕琳在致辞环节表示,精准医学的发展需要基因组学、现代影像技术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多学科深度交叉,才能实现肿瘤的精准预防、精准诊断,才能为患者提供符合人体运行规律的防治策略。
作为本次会议的战略合作伙伴,泛生子专注于癌症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,提供癌症早期筛查、用药指导、愈后监测,肿瘤新药研发服务等覆盖癌症全周期的产品和服务。希望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精准治疗解决方案,共同推动肿瘤防治持续发展。
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鲍军介绍了“肿瘤精准治疗的新进展与冷思考”,他指出,精准治疗是基于基因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大数据,对特定的人群、特定的疾病类别进行深入分析,针对不同的靶点和药物进行个性化的覆盖。
由此,一方面,精准治疗正“热”,体现在三点:第一,精准诊断。通过基因检测和精准医学,不仅带来了治疗方案的变化,同时可以进行疾病精准识别和预防,能够弥补影像学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不足。
第二,精准药物选择。根据基因差异选择和指导用药,选择相应的保障药物。如何减少药物毒性、减少靶向药物耐药性,这是未来医疗的方向。
第三,对罕见病、疑难杂症治疗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。
但是,另一方面,鲍军也指出,精准诊疗在目前仍处于探索期,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,在技术的进步之下, 仍然需要一些“冷思考”:
第一,所有的设备仪器依赖进口,国内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有限;国内自行开展基因检测的医疗机构数量少,从事基因检测的专业性人才少。
第二,精准靶向治疗药物疗效比较好,毒性也比较低,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,但肿瘤检测费用没有医保支持,百姓压力比较大。
第三,在技术的使用和规范上,基因检测的技术和程序还没有国家标准、行业规范,包括取标本、检测过程、结果质控等,没有纳入统一的平台,因此基因检测结果的质量和精准度无法确保。此外,基因检测数据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。同时在患者隐私安全保护、技术支撑、信息升级等方面还有许多空白之处,需要进一步填补和完善。
精准医疗已上升为国家战略
高峰对话
左1: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昆华;左2: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鲍军;左3: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;左4: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;左5: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罗应伟;左6: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赵岩
“精准医疗是医学的迫切需求,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,虽然统计学能够检测新疗法的差异,但是如果不进行精细的分子分型,大部分的患者接受的仍然是规范化的治疗。”
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赵岩提出,精准医疗必须有临床数据库的支持,精准医疗并不排斥医生的经验,不排斥既往的影像学或者是实验室研究结论,它只是丰富了医学的知识。
未来,数据库逐渐建设完善之下,所有的疾病都会实现再一次的认识和分类。之前的诊断可能是基于病理检查,之后,可能会通过分子分型进行细分,治疗路径从肿瘤药物疗效到肿瘤基因药物疗效。
从政策层面,赵岩提出了几点思考:第一,精准医疗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,在后续的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方面,也对基因检测技术等提出了要求。第二,国家各个地方纷纷出台基因检测实施指导意见,包括贵州省、海南省、福建省、辽宁省等地。第三,行业规范、诊疗共识等提出基因检测是应用新型靶向药物的依据。国家医保局正纳入更多新型抗肿瘤药物。此外,作为精准治疗的重要基础,国家正在推动检测的标准化与规范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